close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FB粉絲專業:地球知識局

 

NO.566-德國絕地反殺

 

作者:橘子親王

 製圖:孫綠/ 編輯:棉花

 

 

1945年4月30日晚上10點50分,兩名蘇軍士官將蘇聯紅旗插上了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樓頂上的縫隙裡,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納粹德國這個發動二戰的戰爭惡魔就此被終結。德國,就此喪失了作為一個正常國家的身份,成為了全世界的罪人

 

雖然這是擺拍的..

 

但是令人覺得驚異的是,這個國家雖然戰場失利,在二戰後的表現卻非常搶眼。戰後沒幾年,西德在經濟上,至少就又步入了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並且重新在世界舞台上活躍了起來,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

 

穩穩站在英法之上

 

究竟是什麼,讓德國慘敗之後又能再次崛起呢?

 

 

 

 

 

重新建立的完整工業

 

 

德國是最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之一,這得益於最終整合了德國的北方普魯士人對這個國家的超級改造

 

1870年,來自北方的普魯士人不可避免地與來自南方的奧地利人發生了一場爭奪德語區控制權的戰爭。憑藉著更為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指揮藝術,以及北方平原源源不斷的資源供給,普魯士人戰勝了奧地利人,成為了現代德國的奠基者。

 

戰略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德國這樣一個地理上四分五裂的國家,想要長期穩定地統治並不容易。好在普魯士人趕上了科技歷史的進程,以勃蘭登堡的中心城市柏林為樞紐,建造了連接德國乃至波蘭各地的鐵路線,將這個國家變成了一個整體

 

對於一個在十年之內迅速統一的帝國

沒有鐵路來加速國家整合是難以想像的

 

 

與此同時,德國西北部魯爾區蘊藏的豐富煤礦被發現了,源源不斷地向德國各地輸送能源,讓這個國家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它不僅幫助德國快速完成了工業的原始積累,也讓德國的國民養成了進入工業社會的習慣,價值無窮。

 

這些魯爾區大礦

對於德國的崛起真是功莫大焉

 

 

著名的英國學者詹姆斯·菲爾格利夫形容當時的德國“ 大事業靠煤礦的能量來建設,小事情由人們以最佳的方式用最少的能量來完成,'德國製造'取代了往昔的恥辱 ” 。這個國家的工業化留給全世界的深刻印象由此可見一斑。

 

英國要求標註產地的最初目的

是促使英國消費者只買英國貨

尤其是拒絕當時充斥假冒偽劣的“德國製造”

 

 

在迅速的工業化之後

德國在一戰前世人眼中的形象

已然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國家

(北歐二國要不要這麼污)

 

 

但是工業體係是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逐漸遭到淘汰的。這套由蒸汽機和原材料生產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在20世紀初還是塊寶,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就顯得很陳舊了。如果想要依靠技術進步自然淘汰,顯然會遭到相關從業人員的強烈抵制。

 

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前

 

 

產業升級和轉型從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戰敗卻正好給了德國一個機會。

 

當時的德國本土,經歷了二戰的狂轟濫炸,已經傷痕累累。尤其是作為德國工業基石的魯爾區,在盟軍轟炸機和砲兵的重點關照下,基本成了一片廢墟,一切都必須在廢墟上進行重建。50年代,在重建煤炭和鋼鐵體系的同時,德國人也在這裡興建了輕紡、化工、化肥、高端製造業的廠房。

 

就讓歷史去長草吧

 

 

此後,由於國際原材料價格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鋼鐵行業的利潤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中下降很快,德國人越發為自己及時的產業轉型感到高興,又在此基礎上追加了時興的電子和電氣科技工業這些附加值更高、產品更複雜的產品,讓德國成功度過了產業轉型期的陣痛,將國家工業化的繁榮景象又延續了好幾十年。

 

例如汽車工業

 

 

德國全國的工業生產情況,在二戰之後都經歷了相似的變革。正所謂禍兮福之所伏,戰敗和毀滅讓德國的工業體係得以重新確立,長久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冤大頭美國人

 

 

當然,工業體系本身並不解決問題尤其是在全國工業基礎被摧毀、需要快速重新建設的時候,僅僅靠德國人民自己的奮鬥完全不夠,外部的助力也很重要。美國人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三重角色:天使投資人、老主顧和國防頂樑柱,讓德國人收穫了重建需要的資金、穩定的外貿對象並節省了一大筆國防開支。

 

我國創業和投資類海報

大量使用下圖及其變體

 

 

美國進行的天使投資中,最出名的還要數“ 馬歇爾計劃 ”。雖然這個計劃以時任國務卿馬歇爾的名字命名,但是它的源頭卻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國戰前的經濟大蕭條經歷了大蕭條的美國人相信,一個完全由自由市場組成、政府全然不干預的國家是無法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的,由政府出面乾預經濟可以讓困難時期變得好過一些。

 

另外,對歐洲各國的經濟援助還可以有效地讓歐洲國家加入反共產主義的陣營,消解困難時期不斷增長的蘇聯影響力。

 

其目的當然是美蘇爭霸

(所以在東方也有另一套馬歇爾計劃)

 

 

作為雙方角力前線的西德,於是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據統計,美國政府在整個計劃期間總共向西德投放了15億美元的現金援助,僅次於英法兩國——而且別忘了,作為西德的另兩個佔領國,英法還需要把援助金的一部分拿出來扶持自己在德國的軍管區呢。

 

西柏林,新建的百貨商場櫥窗

玻璃反射出的戰爭廢墟

 

 

根據美國方面的援助要求,援助金中至少要有60%被用於製造業投資這一點在德國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上文提到的煤炭鋼鐵業重建中,有40%的資金來自馬歇爾計劃。被償還的貸款又會被繼續低息放出去,不斷刺激製造業生長和資金池增長。

 

美國人留下的援助貸款,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仍然在起作用,其數目已經從100億馬克增長到了1400億德國馬克,跑贏了通脹。國家主導的貸款在製造業裡不停滾動創造財富,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與之對比,法國、英國、葡萄牙、愛爾蘭等國是拿著援助彌補政府赤字,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非常小。

 

西德發展的另一個結果是東德的快速失血

東德的人才和資本大量逃向西德

 

 

在幫助德國完成了戰後天使輪融資之後,美國又用自己的購買力讓德國的工業體係有了貿易對象和美國在亞洲扶持日本,並且將其設定為朝鮮戰爭指定供應商以激活日本重工業一樣,西德也在美國的歐洲冷戰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於是美國滿大街甲殼蟲

 

 

在整個冷戰期間,德國的工業體係向美國提供了大量煤炭、鋼鐵、輕紡品、化工品,是作為美國的生產基地使用的。另外,隨著冷戰的升級,德國還逐漸承接了美國的部分軍工生產到1976年,西德已經成為了一個武器淨出口國,憑藉優良的裝備賺取了大量順差。

 

1976年版本的MP5A3(西德製)

 

 

至今在德國國內還有不少人認為,德國在戰後是美國核武器的代工廠,並且德國自己還私藏了一部分核武器——這當然只是一個姑妄聽之的陰謀論

 

德國向美國製造的貿易順差從戰後不斷擴大,經常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順差國比如在2016年,德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970億美元,比中國的2450億美元還多一些,也難怪特朗普上台後對德國的製裁毫不手軟。

 

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最後,由於德國是戰敗國,戰後不允許擁有自己的國防,這也省下了很大的一筆開支雖然這件事有損國格,也降低了德國在國際外交上的主動權,但在沒有真正爆發戰爭時,節約國防開支的確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提升。

 

反正自己是無力對抗蘇聯的

不如交給北約來辦

 

 

這麼看來,是美國在戰後三四十年的時間裡充當了一把冤大頭,給德國經濟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那在冷戰退潮,美國逐漸放棄直接干預歐洲事務之後,德國為什麼還能保持如此強勁的上升勢頭呢?

 

 

 

整合大勢不可阻擋

 

 

今天歐盟裡的東歐成員國往往指責德國榨取了整個歐洲的財富,利用統一貨幣和歐盟的干擾政策,將東歐作為自己的經濟殖民地這種民族主義論調當然受到了國內民眾的歡迎,但從歐洲的統一進程來看,這卻是一件早就該發生的事情。

 

是的,這裡所說的正是

中歐的崛起及向東擴張

 

 

隨便找一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地圖,你會發現德國和奧地利範圍遠遠比今天大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巴爾幹半島諸國等都還不存在,基本都被兩個德語國家通過軍事行動整合在了國境內。是到了一戰之後,這些民族國家才被一紙協議紛紛釋放,成就了中東歐混亂的小國格局。

 

一戰中一眾君主國的崩潰

釋放出中東歐一大波民族國家

然而這些國家普遍弱小

在二十年後的二戰中幾乎沒有倖免

 

 

如果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那這些小國從地理上看完全沒有獨立成型的機會,很容易就被周邊強勢的大國吸收。

 

比如命運多舛的波蘭,和德國之間雖然隔著一條界河奧德河,但奧德河下游的寬度遠遠不如德法邊境的萊茵河,構成的阻隔效果非常差。

 

同一比例尺下的萊茵河和奧德河

奧德河只能算是一條小溪了

 

 

波蘭又是一個以波德大平原為主體,一馬平川的國度,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還是熱兵器時代的機械化部隊,都能在波蘭境內快速穿插,防不勝防。再加上波蘭的位置不好,東邊被俄國壓迫南邊還有奧地利蠢蠢欲動,根本攔不住有心的德國征服者

 

向東一路平坦,直到莫斯科

 

 

隨後夾在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大片地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等大平原地區,就都是德國的囊中之物了。直到遇到俄國人的阻截為止。

 

都省得修路了

 

 

奧地利也差不多。它的核心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的交界點上,向北可以對布拉格方向施加影響,向東可以對布達佩斯施加影響,而且還能有效地切斷南北兩個地區的聯繫。

 

只要奧地利玩好平衡,不讓兩家同時出動,就能逐漸吸納兩者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再去對付巴爾幹半島上那些國力衰微的山地國家,就比較輕鬆了。

 

歷史上的奧匈帝國就是這麼回事。

 

然而奧匈在一戰中主要的作用

是給德國扯脖子、拖後腿

 

 

總體來看,德語區的兩個主要國家的東面沒有什麼自然阻隔,能夠很好地滲透自己的影響力。而且由於這兩個國家工業化比較早,東南歐的資源很容易向它們集中無論是原材料想要賣出高價,還是人才想要收穫高工資,從東歐向德語區跑都是沒錯的

 

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倒向俄羅斯但是當蘇東集團崩潰,俄羅斯迅速衰落之後,東南歐人還是很明智地投靠了德國。這才讓當地人有了一種被德國人殖民了的錯覺這些來自東南歐的廉價材料和人才,以及它們國內空虛的民用品市場,為德國的戰後崛起添了最旺的一把燃料

 

難民的嗅覺也是同樣敏銳的

 

 

 

 

 

近代好不容易完成了國家整合的德意志,錯誤地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卻因為種種內部外部原因,變成了一個成功的戰敗國世界上不乏比德國面積更大、人口更多的國家,卻很少能找到和德國這麼健康成長、越挫越勇的國家

 

默克爾關愛蘇丹的眼神

我們今天在二條準備了蘇丹的故事

 

 

 

EN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德國 足球 世界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qiuzhishiju 的頭像
    diqiuzhishiju

    地球知識局

    diqiuzhishi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